房地產常常有人會問一句很經典的名言:「現在可以買嗎?」「何時可以買?」其實答案很簡單,告訴您,「隨時都可以買」。以自住型的購屋者而言,買屋不外乎是「住」,與其是等待時機,不如認真的選擇地點,因為只要地點好,就算您買在高點,等到您有換屋需求時可能也是七年、十年過後,雖然房地產的「景氣循環說」已經被打破,但「真金不怕火煉」,好的地點不怕時機,您需要考量的只有區位問題。
至於投資型的消費者,目前可能面臨房貸緊縮的壓力,貸款成數將成為您購屋或投資上的路障,但是銀行放貸還是離不開評估投資標的區位,通常銀行將區位分成A.B.C.D.四個等級,例如是A級區,成數可能到八成,很簡單的道理,會被列為A級區的投資地點,就是您鎖定目標的區域。當然,最重要的,購屋前應瞭解自身的具體需求為何,亦即選擇與本身工作、生活最為攸關的區位地緣性為出發點,接著再衡量自身收入及還款負擔能力。
另外,區位不佳的中古屋急凍速度快,也就是說,區位不佳的中古屋房價,缺乏抗跌性,當市場景氣震盪時,首當其衝的偏遠地區住宅,就好像郊區溫度一樣,愈外圍是升溫慢但是卻降溫快,朝穿皮襖午穿紗,但是晚上凍死你,跌價顯見房價疲軟。其實區位不佳是讓投資客或是急於脫手者更急於脫手,紛紛以極低的脫手價求現,因此,拉低了中古屋市場平均房價,成為先被急凍的區域。因為房價急凍時,區位愈差愈沒人買,而愈沒人買愈降價脫手,所以民眾在地點選擇時,勢必要避開急凍之處。
「選對地點」的說法可能也過於籠統,不過從大環境來看,還是離不開交通便捷,但這裡的交通不是要您買在大馬路邊,而是「聯外交通」的便利性,舉例來說,捷運站周邊是屬於一種,沒有捷運的地區,鄰近交流道抗跌性較足,除此之外,所謂的生活機能,簡單來講,購物方便、明星學區、大型公園附近,都可稱為生活機能佳的地點。
最後,還是提醒讀者朋友,「花時間問買點,不如花時間找地點」,與其是花時間、找人問「買點」,不如把時間花在找「地點」,不論是首購、換屋或是投資,只要找對地點,根本不會有景氣的問題、信心的問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